年末的时候,我收到了一封邮件,是一位博友寄来的。
他在邮件中写道,我的文字分享总让他感受到特别的温暖和共鸣,虽然是通过网络相识,但是早已把我当作多年的老朋友。看到这句话,我一时怔住,随即笑了。这话听着耳熟,毕竟我也对一些博主有过类似的感受。
有时候,我们和那些从未谋面的博友之间的关系,比现实中的 “朋友” 还要来得真诚。我们没有互加微信,没有在群聊里 “哈哈哈哈” 地敷衍寒暄,甚至可能连对方的真实姓名都不知道。但我们愿意在对方的博客里停留,花上十几分钟认真读完一篇文章,再在评论区写下长长的回应。
反观那些通讯录里躺着的 “好友” 们呢?加了个好友就算朋友了?那怎么加了三年,连一句话都没说过?有些人加你好友是为了卖东西,有些人加你是为了日后借钱,还有一些人加你只是觉得 “有个联系方式比较方便”,但至于这个 “方便” 究竟是什么,他们自己都未必知道。
朋友这个词,已经被滥用了。
现在的人对社交的理解,早就变味了。
大多数人活得就像《新世纪福音战士(EVA)》里的人类,他们和人交往时,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持着一层 “AT 力场 / 心之壁”。AT 力场是什么?是保护自己的屏障,是人与人之间无法消解的心理隔阂。在 EVA 的世界观里,AT 力场是人类保持自我、避免被他人完全同化的屏障。但在现实生活中,这层屏障不仅让我们 “自我保护”,也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。
加了好友,并不代表我们之间没有 AT 力场。
在群聊里寒暄,在朋友圈点赞,彼此留言 “哈哈哈哈”,看似很热闹,但本质上不过是各自维持着一层社交屏障,不让对方真正靠近。
很多人习惯性地用 “AT 力场” 隔绝自己的真实情感,因为他们害怕暴露脆弱,害怕被拒绝,害怕别人看穿自己的不安。所以,即使看起来朋友很多,实际上,真正能交流的人却寥寥无几。
博客之所以让人感到舒适,就是因为它暂时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 AT 力场。
博客是 “单向” 的,写下自己的思考,愿意来看的人自然会来,不愿意看的人也不会被强迫。自己不需要在意对方的即时反应,也不用担心自己说的话是否会让对方感到尴尬。在这里是自由的,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,而不是揣测别人的心思、迎合别人的期待。
但社交软件不一样。
微信、QQ、微博、朋友圈…… 它们的存在,让人不得不时刻保持一层 AT 力场,不仅要过滤自己的话语,还得时刻担心 “谁能看到”、“谁会误会”、“谁会觉得我是不是在说他”。
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?
发了条朋友圈,想表达自己的难过,但又害怕被人看穿,于是刻意写得云淡风轻。
在群聊里想说点自己的真实想法,但想到可能会引起争论,最后还是删掉了打好的字。
想找一个好友聊聊心事,但又害怕对方觉得自己在 “情绪输出”,于是最终决定自己消化。
这些心理机制,都是 AT 力场的具体表现。
博客为什么让人觉得亲切?因为它是少数还能让人 “关掉 AT 力场” 的地方之一。
当然,并不是说现实中的朋友就一定比不上博友,毕竟社交软件的本质,决定了大多数人的交流方式只能浮于表面。真正的问题是,人们早已习惯了 “点对点” 社交的虚伪,却忘了 “点对面” 表达的自由。
加了微信,却不敢主动聊天,怕尴尬,怕打扰。
群聊 99+,但真正能说心里话的,可能一个都没有。
朋友圈点赞成了社交货币,聊天记录却贫瘠得可怜。
归根结底,现代社交的本质,就是一场集体默契的表演:你假装有朋友,我假装不孤独,大家都在演,演得久了,甚至连自己都信了。
所以,为什么博客在这样一个时代还能留住一部分人?
因为它允许我们暂时放下 “演” 的负担,回归到最纯粹的表达本身。
而那些愿意花时间阅读你的人,或许比现实中所谓的 “朋友” 更接近这个词的本质。
当然,你可以说,博客毕竟是个小众圈子,大部分人还是需要 “现实中的朋友”。
但有没有发现,很多人连现实中的朋友,也变得越来越难以相处了?
有些人,你不主动找他,他绝对不会主动联系你;
有些人,只会在自己难受的时候找你,等你难受的时候,却又悄无声息;
有些人,表面和你称兄道弟,背地里却连你的朋友圈都屏蔽。
最绝的是,有些人如果突然主动来找你,多半不是为了问候,而是有事相求,不是结婚就是借钱。
面对这些现象,很多人会选择默默接受,毕竟 “大家都这样”,但真相是 —— 真正的关系,不是靠这些虚伪的社交规则来维持的。
我们以为加了微信、点赞评论、群聊互动,就是 “朋友” 了,但实际上,这些都只是表象。真正的朋友,不是那种见面寒暄几句就能称兄道弟的人,而是那种在你表达真实自我的时候,仍然愿意停下来听你说话的人。
所以,如果你发现自己跟 “现实中的朋友” 越来越没话说,不要怀疑自己变了,可能只是因为你已经厌倦了演戏而已。
朋友是什么?
我们都知道答案,只是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罢了。
毕竟,承认了,就意味着必须面对自己早已习惯了的孤独。
